文章

决策系统

决策系统

决策系统 V1.0

核心目标: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下,持续构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世界模型,并基于此做出最优决策。

我可能是错的

我可能是错的

寻找证明自己是错的最强挑战者 (证伪)

  • [ ] 我是不是在无意识地寻找支持我已有观点的信息,而忽略了那些反对的?我能否主动花时间,只搜索反方观点?
  • [ ] 如果我看到 __ 这样的证据,或者如果发生了 __ 这样的事情,我将不得不承认我错了,或者至少需要大幅修正我的观点。在决策前就明确写下它。
  • [ ] 我相信这个,是因为证据指向它,还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?它是否对我的身份认同、归属感有利?还是其他动机驱使的盲目。
  • [ ] 我支持这个观点,是因为它逻辑严密,还是因为它是内群体的观点?
  • [ ] 身份与观点解绑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将“我错了”转变为“这个想法是错的”。观点是工具,不是“我”的一部分。好的工具可以被更好的工具替换。
  • [ ] 将思考的焦点从我的利益/喜好/痛苦转移到什么是真的?
  • [ ] 情绪克制: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让人愤怒的言论,不要立即回复。把草稿存起来,24小时后再看,90%的情况下你会修改或直接删除它。若仍认为有价值,冷静分析对方的用户画像、其信念的底层公理、以及信息加工的路径,而不是直接攻击其结论。
  • [ ] 我是否对这个领域足够了解,以至于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?还是因为我知之甚少,所以自我感觉良好?我能否向该领域的专家请教,听听他们认为的“常识”是什么?
  • [ ] 知识边界:我是否清楚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已知已知其未知未知其未知?我是否高估了我的理解?
  • [ ] 我认为这件事很重要/很普遍,是因为它真的如此,还是因为它最近频繁出现、或在情感上更具冲击力?
  • [ ] 我坚持做这件事,是因为它依然是正确的方向,还是因为我已经投入了太多(时间、金钱、情感)而无法自拔?沉没成本(×) 机会成本(√)。决策只应面对未来,而非过去。
  • [ ] 立场图灵测试:能否将一个你不同意的观点,阐述得清晰、有说服力,以至于别人无法分辨出你到底站哪一边?如果你能做到,说明你才真正理解了那个观点。达尔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习惯。
  • [ ] 反向思考:如果我的目标是把这件事彻底搞砸,我应该怎么做?(从而避免这些做法)悲剧的意义。
  • [ ] 哪些证据可以增强我对此观点的信心?增强多少?

名实之辩

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

  • [ ] 当使用一个概念时(如“公平”、“成功”、“创新”),问自己: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应物是什么?我如何测量它?如何构建代数运算?新空间的元素符文又在现实世界里意味着什么?图表可交换吗? 如果一个概念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或可测量的指标,就需要高度警惕。
  • [ ] 对模糊、重要或有争议的词汇(如“自由”、“爱”、“价值”),维护一个词典,给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、可操作的定义。尽可能避免使用无法理解的词汇。

反馈信号

教育是最初的立法。

创造自定义的隔离环境,设置好激励和警告,用于塑造行为习惯。

  • [ ] 目标是什么?如何准确量化?
  • [ ] 现实环境的reward分布是什么?
  • [ ] 为了走向目标,有哪些环境reward可以去改变?
  • [ ] 信号的来源是否稳定?是来自更客观持久的永恒规律还是他人的想法?
  • [ ] 创造的新环境真的利益密切相关吗?道德风险存在吗?
  • [ ] 信息源和信号源是否多样化?
  • [ ] 写下预期60天后新环境带来的改变

警惕某些决策带来的短期利益强化了错误的习惯

  • [ ] 是如何获益的
  • [ ] 可持续性如何

多学科知识

对于一个只有锤子的人,所有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。 —— 查理·芒格

优先学习长半衰期知识:不同模因对环境的鲁棒性是不同的,其生命周期也是不同的。

多学科的视角也符合框架效应

基础学科的核心模型在不同领域和时间尺度上都具有解释力。

  • 泛数学: 包括理论物理和计算机,以逻辑演绎为核心特征的学科
  • 实验物理
  • 人工智能
  • 认知心理学,行为心理学,演化心理学, cult
  • 经济学
  • 语言学

市场长期筛选出的其他带有幻想色彩的材料

短期效应 vs 长期效应

连锁反应?(“然后呢?”)

评估一个决策在10分钟后、10个月后、10年后的可能影响。许多短期最优解在长期看是灾难。

  • [ ] 新的均衡点状态是怎样的?

贝叶斯

避免绝对化的信念,调整的是概率分布,随证据而更新。

区分不同层次的【真实】

分清边界,是智慧所在。

  • 客观真实 (Objective Reality): 经过长期检验的科学共识和专业知识、可重复的实验、严格的同行评审。(尽管 all models are wrong)
  • 主体间真实 (Intersubjective Reality): 金钱、契约、法律、国家、不同学派。是否被足够多的人共同相信并依此行动?必须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则,同时也要意识到它们是可能改变的。根据历史数据建立指标,大致理解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现象。
  • 个体主观真实 (Subjective Reality): 相信的心就是你的魔法。个人经验、感觉、知觉、信念和情感冲动。对自己而言是100%真实的,但不是普适的。要警惕将其误认为是其他人的真实 or 客观真实。eg: 炼金士们(alchemists)试图用咒语改变金属的性质。

练习题

使用对齐程度最好的AI。

prompt: 请你按照上面所有的原则完成这个练习。

个人决策 - 我是否该辞去稳定工作去创业?

  • [ ] 我可能是错的 (I might be wrong):
    • 动机性推理: 我是真的有一个被市场验证的好点子,还是我只是想逃离现在这份无聊的工作?我是否因为向往“创始人”这个身份标签,而美化了创业的艰辛?
    • 沉没成本 vs. 机会成本: “我在这家公司干了8年,积累了这么多经验和人脉,现在走太可惜了。” (沉没成本) → “如果我再待5年,我将失去的创建自己事业的黄金时间和潜在回报是什么?” (机会成本)
    • 逆向思考 (Inversion): 如果我的目标是确保这次创业彻底失败,我应该怎么做?
      1. 不进行任何市场调研,凭感觉做事。
      2. 不关注现金流,花钱大手大脚。
      3. 找一个和自己性格、技能完全一样的合伙人
      4. 拒绝听取任何负面反馈
  • [ ] 反馈信号来源 (Sources of Feedback):
    • 量化: 辞职前,将我的创业想法作为一个副业项目来测试。设定3个月的实验期,领先指标可以是:接触的潜在客户数、获得的预购意向数、网站的月活跃用户数。滞后指标可以是:项目带来的实际收入。
    • 建立“智囊团”: 找一位已经成功创业的朋友、一位财务顾问、一位依然在打工但很理性的朋友。定期向他们汇报我的进展,并请求他们用最挑剔的眼光来批评我的计划。
    • 皮肤游戏: 在辞职前,先投入自己一小部分积蓄(比如5%)来验证这个想法。真金白银的投入会提供最真实的反馈。

社会政策 - 支持或反对“全民基本收入 (UBI)”

这是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话题,支持者和反对者往往活在不同的信息茧房里。我的目标不是得出一个“正确”答案,而是运用此决策系统,构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、多维度的世界模型,并清晰地展示我基于此模型的思考路径。

在分析开始前,我先假设自己当前有一个初步的、可能是模糊的立场(例如,倾向于支持UBI)。现在,我将对自己发起最强的挑战。

[ ] 我可能是错的 (I might be wrong)

  • [] 证伪挑战: 我是否在无意识地寻找支持UBI的证据(如芬兰/斯托克顿实验的积极解读),而忽略了反对的声音?
    • 行动: 我将主动花1小时,只搜索和阅读来自卡托研究所(Cato Institute)、传统基金会(Heritage Foundation)等持财政保守或自由意志主义立场的机构对UBI的批判性分析报告。
  • [] 明确证伪条件:
    • 在决策前写下: 如果未来一项覆盖人口超过10万、持续时间超过5年的大规模UBI实验,出现了以下任何一种情况,我将不得不承认我对UBI的积极看法是错误的,或需要大幅修正:
      1. 在排除了教育、育儿等积极因素后,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出现了持续性、统计上显著的下降(例如超过10%)。
      2. 实验区域的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区域,且无法用其他经济因素解释。
      3. 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(如社区参与度、邻里互信度)出现显著恶化
  • [] 动机审视: 我支持UBI,是因为证据指向它能有效解决贫困和自动化带来的冲击,还是因为我希望看到一个更平等、人们可以从“为生计奔波”中解放出来的乌托邦式未来?后者是否是一种逃避现实复杂性的“技术万能论”或理想主义动机

  • [] 内群体偏见: 我支持这个观点,是因为它在我的信息圈(如科技界、学术界)中普遍被认为是“进步的”、“有远见的”,还是因为它真的逻辑严密?如果我身处一个强调“劳动光荣”、“自食其力”的社群,我的看法是否会不同?

  • [] 身份与观点解绑: 我对UBI的立场,只是一个基于当前信息的假设工具。如果未来的证据证明这个工具无效或有害,我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,寻找更好的工具。这个观点的对错,与“我”的价值无关。

  • [] 焦点转移: 将思考的焦点从“UBI能给我/我这类人带来什么好处”转移到“UBI对整个社会系统的长期影响到底是什么?什么是真的?

  • [] 情绪克制: 当我看到有人将UBI贬低为“养懒汉的政策”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。
    • 行动: 我会先记录下这个观点,然后冷静分析:对方可能基于“公平就是按劳分配”的底层公理;他的信息可能来自强调个人责任的文化环境;他可能担忧的是税收负担和道德风险。我应该去回应这些深层担忧,而不是攻击“养懒汉”这个标签。
  • [] 能力圈判断: 我对宏观经济学、公共财政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解,是否足以让我对UBI的复杂连锁反应做出准确判断
    • 行动: 我需要去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(如Esther Duflo, Angus Deaton)对此问题的看法,听听他们认为的“常识”和争议焦点是什么。
  • [] 知识边界:
    • 已知: UBI的基本定义;部分小型试点项目(芬兰、斯托克顿、肯尼亚)的结果和局限性。
    • 已知其未知: UBI在全国范围内的真实财政成本和资金来源;长期的宏观经济影响(通胀、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);对社会文化(工作伦理、家庭结构)的深远改变。
    • 未知其未知: UBI实施20年后,是否会涌现出我们现在完全无法想象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、经济模式或社会问题?
  • [] 可得性偏差: 我对UBI的关注,是不是因为它频繁出现在关于AI和自动化未来的讨论中,这些讨论本身就极具情感冲击力和未来感,从而让我高估了它的紧迫性或可行性?

  • [] 沉没成本 vs. 机会成本: 假设一个国家已经试点了UBI五年。坚持它,是因为它依然是最佳政策,还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和财政资源而“不好回头”?(沉没成本)
    • 正确思考: 面对未来,维持UBI的机会成本是什么?这些资源如果用于全民教育、基础设施建设或科研,是否会带来更大的长期回报?
  • [] 立场图灵测试: 我能否清晰地阐述一个反对UBI的观点?
    • 尝试: “全民基本收入本质上是对人类潜能的侮辱和对经济规律的蔑视。它切断了贡献与回报这一驱动社会繁荣的核心纽带,将催生一个消极、依赖的社会阶层。在经济上,它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财富再分配,要么通过惩罚性的高税收扼杀创新和投资,要么通过印钞引发恶性通胀,最终伤害的还是最脆弱的群体。它非但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制造出更深层次的经济停滞和社会腐化。我们应该做的,是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提升劳动者的技能,而不是发放让人失去奋斗动力的‘精神鸦片’。” (自我评估:我认为这段陈述已经足够有说服力,可以让不了解我立场的人无法判断我到底站哪边。
  • [] 反向思考: 如果我的目标是把UBI彻底搞砸,我应该怎么做?
    1. 在没有充分财政模型的情况下,靠印钱来支付UBI,引发超级通货膨胀。
    2. 在实施UBI的同时,立刻、完全地取消所有现存的社会福利(如医疗、住房补贴),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陷入绝境。
    3. 将UBI的金额设置得极低,毫无意义;或者极高,导致劳动力市场崩溃。
    4. 完全不做社会沟通和预期管理,导致公众恐慌和误解。
      • 结论: 这些搞砸的方式,恰恰指出了成功实施UBI需要避免的关键陷阱:稳健的财政方案、与其他福利的平滑过渡、合理的金额设定、充分的社会共识。
  • [] 信心增强证据: 哪些证据可以增强我对UBI的信心?
    • 一个中等规模、经济结构多样的国家(如韩国、西班牙)成功实施了5年以上的UBI,期间GDP保持稳定增长,通胀可控,劳动参与率未出现大幅非自愿下降。这将使我的信心从50%提升到75%

[ ] 名实之辩 (Discerning Name from Reality)

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

  • [] 定义与测量:
    • 概念: “全民基本收入 (UBI)”
    • 现实对应物: 定期(如每月)向所有公民/居民无条件支付的一笔固定金额的钱。
    • 如何测量/操作化:
      1. 覆盖范围 (全民性): 是所有公民?还是合法居民?是否包含儿童和囚犯?(必须明确)
      2. 金额 (基本): “基本”是多少?是贫困线(Poverty Line)的50%?100%?还是中位数收入的30%?(必须量化)
      3. 资金来源: 是通过增值税、碳税、数据税、削减国防开支,还是取消其他福利来筹集?(必须有具体方案)
    • 概念: “成功”
    • 现实对应物/测量指标:
      • 经济: 基尼系数下降率、绝对贫困人口比例、创业公司注册数量、消费支出增长率。
      • 社会: 居民心理健康指数(如抑郁症发病率)、人均受教育年限、暴力犯罪率。
      • 负面指标: 劳动参与率、通货膨胀率、政府负债率。
    • 一个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物的警惕概念: “解放人类”。这是一个模糊的、充满感情色彩的词。我必须将其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,如“人们投入到非薪酬但有价值活动(如社区服务、艺术创作、照顾家人)的时间增加了多少?”

[ ] 反馈信号 (Feedback Signals)

如何设计一个系统来检验UBI?这正是试点项目的核心。

  • [] 目标与量化: 目标是验证UBI在不严重损害经济效率的前提下,能否显著提升社会福祉。量化指标见上一节“成功”的定义。
  • [] 信号来源: 信号必须来自随机对照试验 (RCT)。选择多个城市作为实验组,再选择条件相似的城市作为对照组。数据来源应是官方统计数据、受托的第三方学术机构的研究报告,而非媒体报道或个例故事。信号必须多样化,涵盖经济、健康、教育、社会等多个维度。
  • [] 道德风险: 实验参与者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个可能会结束的项目,他们的行为(如工作决策)可能与永久性UBI政策下的行为不同(霍桑效应)。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扭曲。

[ ] 多学科知识 (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)

  • [] 经济学视角: UBI是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工具。它可能通过增加消费来刺激需求,但也可能因税收增加或劳动意愿下降而抑制供给。关键在于其对劳动力市场价格(工资)和通货膨胀的均衡影响。
  • [] 认知心理学/行为经济学视角: UBI可以减少由稀缺性(Scarcity)导致的认知负担,从而让穷人做出更明智的长期决策。它利用了“禀赋效应”,给予人们确定性,而非充满不确定性和侮辱性的传统福利。
  • [] 演化心理学视角: 人类有获取地位和展示价值的深层需求。如果“工作”作为获取地位的主要途径被削弱,人们会转向哪些新的领域来满足这种需求?是社区贡献、艺术创作,还是反社会的行为?
  • [] 人工智能/计算机科学视角: 随着AI替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,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,但劳动收入的分配却日益集中。UBI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将AI创造的巨大财富进行重新分配的社会协议/算法
  • [] 历史学视角: 罗马帝国的“面包与马戏”常被用作反对UBI的例子,但这是否是有效的类比?我们需要分析其背景、规模和与现代UBI的差异。同时,也要研究近代福利国家的演变历史。

[ ] 短期效应 vs 长期效应 (Short-term vs. Long-term Effects)

“然后呢?”

  • [] 10分钟后: 收到钱的人感到高兴和安心。
  • [] 10个月后: 消费增加,特别是本地服务业。部分人可能会辞去他们讨厌的第二份兼职。小企业主可能会感受到市场需求的提升。争议和讨论在社会上非常激烈。
  • [] 10年后:
    • 积极情景: 社会的创业精神被激活,因为人们有了承担风险的底气。教育水平和国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。催生了新的、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“意义产业”(如开源项目、社区艺术)。
    • 消极情景: 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短缺,尤其是在低端服务业,导致用工成本和物价螺旋上升。社会出现明显分化:一边是继续工作并承担高税负的“工作者”,另一边是满足于基本收入的“生活者”,两者之间产生新的社会矛盾。工作的文化价值被侵蚀。
    • 新的均衡点: 工作的定义可能发生改变,从“谋生手段”更多地转向“自我实现”。工资结构也会调整,那些“令人不悦”但必要的工作薪酬会大幅上涨,以吸引人们去做。

[ ] 贝叶斯 (Bayesian Thinking)

调整的是概率分布,随证据而更新。

  • [] 我的初始信念 (Prior): P(UBI在发达国家长期利大于弊) = 50%。这是一个中性的起点。
  • [] 证据更新1: 斯托克顿实验报告显示,参与者心理健康显著改善,全职就业率反而有所上升。 我将P(利大于弊)的概率上调至60%。
  • [] 证据更新2: 一份严谨的经济学模型报告指出,实施UBI的财政缺口巨大,可能需要将增值税提高到30%以上。 我将P(利大于弊)的概率下调至45%。
  • 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。我永远不会对UBI有100%或0%的信念,只会根据新的、高质量的证据不断调整我的信心水平。

[ ] 区分不同层次的【真实】(Distinguishing Levels of Reality)

分清边界,是智慧所在。

  • [] 客观真实:
    • 试点项目的数据:就业率变化了多少个百分点,通胀率是多少,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何。这些是可被反复验证的客观事实。但得考虑其他因素的噪声影响。
  • [] 主体间真实:
    • 金钱本身:UBI支付的货币就是一种主体间真实,其价值基于我们的共同信念。
    • “贫困线”的定义:这是一个社会共识,是人造的标准。
    • “工作的权利” vs. “生存的权利”:这些都是在法律和文化中构建起来的、被广泛认同的观念。UBI的辩论,本质上是关于我们想要共同相信并构建哪一种新的社会模式。
  • [] 个体主观真实:
    • 个人A: “拿到UBI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,我终于可以去追求我的画家梦了。”(对他而言100%真实)
    • 个人B: “看到邻居领UBI而不工作,我感到非常不公平和愤怒,工作的动力都减弱了。”(对他而言也100%真实)
  • 核心智慧: 在制定政策时,不能将个人A或个人B的主观真实误认为是普适的客观真实。政策需要作用于主体间真实的层面(法律、规则),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无数个体主观真实的总和效应,并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来衡量其最终结果。

warning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